您的位置 首页 通知

上海宝协走进马瑞工作室——共话玉珠宝板块建设与国际化发展

2025年的秋天,一个所有玉石行业从业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当市场的潮水方向改变,我们赖以生存的帆船,该驶向何方?

上海宝玉石行业协会

,赞89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9月27日上午,一场沪疆两地围绕中国玉雕和珠宝设计未来走向的深度交流悄然展开。

每一位都代表着一个维度的洞察:

  • • 顶层设计、整合行业资源的上海宝玉石行业协会秘书长钱振峰;
  • • 学养深厚、原同济大学宝石学教育中心主任朱静昌教授;
  • • 来自新疆、扎根上海面向全球的当代玉雕珠宝艺术家、新疆和田白玉城品牌主理人马瑞;

三位来自行业、学术、创作一线的宝玉石行业工作者,在上海静安区威海路马瑞雕刻艺术工匠创新工作室,为传统和田玉及玉珠宝行业的未来,思索了三条值得深思的“突围路径”。

第一条突围路径:直面现实,是所有改变的起点

对谈从一句“真实”的观察开始。
马瑞说:“你看现在很多珠宝展览,表面上很热闹,但进场的人并不多。身边很多朋友以前在古玩城卖和田玉,一个20平方米的店铺,转让费要100万,一年可以卖出一两千万的营业额。这几年,关店的关店,转行的转行。”

马瑞的这番话,戳破了一层行业内“都看得见,但少有人说破”的窗户纸。现场的空气一度很安静,这既是共鸣,也是深思。

面对这个尖锐的话题,钱振峰认为,马瑞观察到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行业发展周期进入深水区的必然结果。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整个玉石行业的底层逻辑已经变了。过去,我们可以说是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是‘材料为王’的阶段,只要是块好料,不愁卖,大家比的是谁的料子更白、更细、油性更好。第二个阶段,是‘名家为王’的阶段,谁是大师,谁的作品就有光环,就有溢价。这两个阶段,我们都曾走得很成功,但也让我们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

他进一步指出,互联网,特别是直播电商的兴起,彻底打破了过去的模式。“现在是什么情况?供给侧极度丰富。消费者手机一打开,几十个直播间同时在线,给你讲料子、讲产地。过去靠信息不对称建立的优势,一夜之间就消失了。”

他认为,马瑞提到的传统店铺的衰落,正是这种结构性冲击下的典型表现。传统的商业模式,已经跟不上市场的迭代速度。

马瑞对此深有感触,他从创作者的角度补充道:“是的,迭代速度太快了。以前一个经典的题材,我们可以做好几年,而且一直好卖。但现在不行,一个设计出来,很快就会被全网模仿、复制,你必须不断要创新,每天都要思考新的表达方式。这对于重资产、重传统的玉雕行业来说,挑战是巨大的。”

朱静昌教授,从学术的角度给出了观察。他认为,任何一个成熟的工艺美术门类,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面临从“材料价值”向“艺术价值”转型的关口。

“其实,我们行业不要过于地去强调材料。”朱教授的话语温和而坚定,“为什么?你过于强调材料,是让自己陷入到一个死胡同里面。好材料总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宝都押在材料上,那路只会越走越窄。”

他认为,市场的变化恰恰是一个信号,提醒整个行业必须从对“材质”的过度崇拜,转向对“思想”的创造力的真正重视。

至此,第一条突围路径已然清晰:承认旧模式的黄昏,正视新环境的挑战,是所有有效变革的唯一前提。

第二条突围路径:情绪价值,从“传统玉雕”到“玉珠宝”

如果说直面现实是“诊断”,那么如何“开方”?

钱振峰秘书长提出了一个理念:价值重塑。未来的竞争,不单单是材料和工艺的单维度竞争,还要转向更高维度的——“情绪价值”的竞争。

他进一步阐述,未来的传统玉雕应当多元化,拓展玉珠宝的方向,走“年轻化、生活化”的道路,要能真正地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一件作品,无论用什么料,最终要看它是否好用、好看,是否能与佩戴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这一战略性的思考,恰好与马瑞在一线创作中的探索不谋而合。马瑞分享了他的玉珠宝作品“玉兰与松果”系列背后的故事:“玉兰花和松果,一个南一个北,本不可能长在一起。但这隐喻了我的一个观念,就是阴阳相生相济,也像我的爱情观。我希望通过作品去表达观念,而不是简单地做个大宝石,围两圈钻。”

马瑞展示了其荣获 A’ Design Award、MUSE 等国际大奖的作品。他分享道:“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梵高的《星空》,用可以变色的钛金属去模拟油画笔触的质感,它既有中国宫廷珠串的垂坠感,也有西方油画的审美,做了一个融合。”

“和田玉太重了,用 K 金根本戴不住,”他解释说,“钛金属轻、硬,还可以镶嵌宝石,是和田玉最适合的搭档。”

正是这种不拘一格的创新,让国际评委看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东方玉石艺术,也让苏菲·玛索、倪妮等国际影星在镜头前选择佩戴他的作品。

朱静昌教授对这种“中西结合”的创作方向表示了赞同。“这就对了,”他说道,“实际上,真正重要的是创新设计,以及作品的文化底蕴,很多大体量的摆件,做得非常精彩,但是老外是看不懂的。但如果你把它变成一件设计精巧、有独特理念的珠宝,那就不一样了,可以拓展更大的市场,就是国际化的艺术语言。”

马瑞还分享了自己往年参加巴塞尔、拉斯维加斯等国际珠宝设计展览的经历,从最初被西方品牌“防贼一样防着我们抄袭”,到后来因作品的原创性而赢得尊重。他强烈呼吁:“我们中国的玉珠宝,应该形成一个力量,一群人去国际上发声,展示我们中国珠宝的态度。”他还计划参与今年 11 月在阿布扎比的顶级展览,希望以上海宝玉石行业协会为平台,组织更多中国的珠宝设计师集体亮相。

至此,第二条突围路径也豁然开朗:必须将价值核心从“传统工艺美术”,拓展到“讲设计、讲故事、讲情绪”上来,用文化的软实力,创造有国际语言的作品。

第三条突围路径:走出去,从“单兵作战”到“组建舰队”

有了全新的价值内核,如何让世界看见?
“再出海”,成为了这场对谈的战略焦点。

“中国珠宝要在国际市场建立真正的话语权,唯一的王牌就是和田玉。”马瑞说这话时非常坚定,“因为和田玉,是全球唯一深植于中华文化体系的玉种。钻石、彩宝、祖母绿这些品类,规则在别人手里;但和田玉,从文化脉络到视觉语言,该由我们来定标准。”

然而,光有文化底气还不够,还得有路径。朱静昌教授提醒,很多玉雕艺术家虽然偶尔参加过海外展会,但缺乏持续曝光、没有配套推广,往往昙花一现。他指出:“出海,不能靠单打独斗的热情,也不能只是展出几件作品。要系统谋划,形成队列,转化销售,才有持续影响力。”

对此,钱振峰秘书长明确提出:“上海是国际化的城市,新疆是中华玉文化重要的源头。协会应当在这两地之间,搭起一座桥——用玉龙奖作为枢纽,把全国的人才、上海的玉龙奖、全球的舞台连起来。”他提出构想:由协会牵头,组织中国顶尖的玉珠宝设计师组成“联合舰队”,定期亮相国际重要展会,以多元的中国设计力量,打开国际市场通道。

2026 年,正值上海宝玉石行业协会成立 30 周年,玉龙奖系列活动也将迈入全新阶段,大家达成了初步方向:以2026“玉龙奖”玉珠宝设计单元为落点,策划由协会组织、国内外设计师共同参与的交流项目、学术论坛等,让“玉龙奖”成为中国玉珠宝设计的“筑巢引凤”之地。

这场深谈交流最终在“玉珠宝走出去 + 请进来”的构想中找到了方向。从钱振峰的顶层设计,到朱静昌的学术建言,再到马瑞的设计突破,三种力量在“玉珠宝”这条中国原创赛道上完成了会师,一幅新时代的行业图景正徐徐展开。

让我们共同期待 2026 年玉龙奖的玉珠宝板块,期待那些兼具中华玉文化精神与国际珠宝视野的作品,从中国出发、走向世界;也期待一批敢于突破、善于表达的玉石珠宝新势力,在玉龙奖这条以“新人、新品、新设计、新工艺、新材料、新渠道”为核心引擎的“六新”赛道上,打破边界、重塑价值。

上海宝玉石行业协会打造的“玉龙奖”不只是一次展示,而是一个平台,一个孵化器,一个国际对话的窗口。

随着“上海豫园国际珠宝时尚功能区”的加快建设,未来这里将成为中国珠宝设计走向世界的前沿窗口——而“玉珠宝”板块的崛起,将让传统和田玉在这片全新舞台上焕发当代光彩,成为中国原创设计最有力的文化符号之一。

从新疆玉料之源,到上海时尚之都,一次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玉珠宝文化复兴运动,正在悄然启动,也正在蓄势待发。
这一次,中国玉珠宝不再是孤军奋战。
上海宝玉石行业协会与您同行。

热门文章